名川资本

English
全部资讯 名川资本王求乐:做好投后管理,首先要自己懂管理! ...

名川资本王求乐:FaceBook诞生与成长趣事 ----《Facebook效应》读书笔记(上篇)

观点 2018-1-22

 


【美】大卫·柯克帕特里克 著


我实在是太愚蠢了,《Facebook效应》买回来很久,一直没认真读。创业一年半,体会渐深,我才开始认真品读。这是一本旧书,2010年出版,却真的是一本内容翔实的好书,里面全是创业和融资的鲜活案例。

 

国内绝大多数公司传记,都在一味地唱赞歌。即便吴晓波老师撰写的《腾讯传》,也不例外。与联想、华为、阿里、京东有关的传记,几乎都一个套路。但是现实远不止这些。 从哲学上说,世间万物,总是阴阳兼具,是一个硬币的两面。因而,真实的创业和投资,固然有其光鲜的一幕一幕,但也同样充满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、斗争、负面和不确定性。作家们刻意回避或淡化后者,就多少显得有些不真实,作品读起来自然单薄、失真、无趣。

 

《Facebook效应》详细记录了这家网络科技巨头诞生、发展的前六年,再现了FACEBOOK公司和其中人物的前生后世、喜怒哀乐、优劣好坏。全书叙事手法奇特,节奏感强,环环紧扣,跌宕起伏,读起来生动、惊险、有趣、共鸣。

 

作为职业投资人,我的《Facebook效应》读书笔记,重点放在书的前半部,焦点是FACEBOOK的团队、产品、融资。我同时想说明一下,扎克伯格最幸运的地方之一,在于他很早就建立了水平极高的董事会(PeterThiel、JimBreyer)以及顾问班子(ReidHoffman,Marc Andreessen, Ron Conway,Don Graham, Mark Pincus等人)。我过去的经验是,越是水平极高的董事会,辩论就会越激烈! 那些“你好我好”的董事会,注定无法驾驭和成就一家优秀的公司,更遑论打造顶级企业!这一点,请创业者们深思。ACCELPARTNERS老大JimBreyer亲任董事,是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幸事,他在产品战略、收入模式、团队建设、文化塑造等各方面的标准,都非常之高;他在董事会常常发起讨论、倡导思辨,是FB最具建设性的一个外部董事。如果你们乐意拥有类似的董事,欢迎来找名川资本王求乐。


出于职业病,我将不按书中的章节介绍本书内容,而是一上来就跳到有关融资的几个章节。 让我们开始!


01
FACEBOOK的最早投资人:霍夫曼将领投资格,拱手让给Peter Thiel

2004年夏天,FB服务器和带宽成本就迅速增加,因此需要外部注资。公司总裁Parker找到LinkedIn创始人雷德·霍夫曼(Reid Hoffman)。霍夫曼是个SNS方面的老手,他是Friendster的投资人、LinkedIn的创始人(2003年2月Friendster成立这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SNS,霍夫曼投入10万美金,并在秋天拉来KPCB和Benchmark的1300万美元投资;同年5月,霍夫曼自己创办LinkedIn,提供职场社交服务)。

也就是说,霍夫曼本来有机会成为FB最早的外部投资人。深知LinkedIn有局限,霍夫曼很赞赏FB的创意。考虑到今后双方股东们都会顾虑利益冲突问题,因此他决定将领投机会让给其他人,于是他将FB推荐给Peter Thiel。 Peter很喜欢这个点子,投了50万,占10%股份; 霍夫曼跟投了区区4万美金,但这足以让他的回报,超过自己持有的LinkedIn股份价值!霍夫曼的合伙人Mark Pincus也跟投了4万美金(中文版翻译不准确)。包括霍夫曼和Pincus在内的天使投资者团队,合计跟投了60万美金。

(图为Peter Thiel)


霍夫曼的高姿态,给Facebook带来极大的提升:Peter加入董事会,让公司的档次,瞬间提高了N个数量级。

02
 扎克伯格竟然耍了红杉!

小扎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投入到FACEBOOK上,2004年网站上线前后,他又同时和安德鲁·麦克科伦(Andrew McCollum)合伙,设计Wirehog软件,提供点对点分享服务,用户可以借此互换音乐、视频、文件和数码资料。 扎克伯格同时做FB和Wirehog,显然是为了分散个人的风险。但是这个软件一直跌跌撞撞,发展的并不顺利。


相反,FB用户数量在飞速发展,拿到了Peter Thiel的天使投资,但是天生敏感的扎克伯格还是缺乏安全感。他一直在FB之外同时经营Wirehog项目,这遭到合伙人们的质疑,因为他的精力太过分散。扎克伯格不为所动,顽固地坚持下去,到了Wirehog上线,由于功能太过复杂,用户并不买账,小扎决定迅速收手,将这个项目贬入冷宫! 自此开始,扎克才算真正走上正轨。

 

红杉是识货的,Michael Moritz 对FB充满兴趣。但是FB负责对外融资的总裁Parker,在上一次创立Plaxo后被投资人红杉一脚踹走,因此坚决不同意红杉再来染指FACEBOOK。于是小扎决定死马当活马医,把打入冷宫的Wirehog(Parker不在乎这个破项目)拿出来忽悠红杉。

 

但是,由于他去红杉办公室迟到了(好像是故意的),这个事情立即over。 红杉失去了FB的机会,小扎也终于有理由向Wirehog小伙伴们宣布彻底放弃这个项目。

03

扎克伯格是个犹太人,种子资金也来自犹太人

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,小扎是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。他的父亲是牙医,母亲是心理学家,他是家中四个孩子里唯一的男孩,排行老二。 也就是说,他出生在一个殷实人家。

扎克伯格最早的投资人、合伙人萨维林(Eduardo Saverin)来自巴西,也是犹太人。 二人在哈佛犹太学生联谊会(Alpha Epsilon Pi)结识。 FB孕育之初,两人各自投入1000美元的种子基金。幸亏Saverin是个富二代,公司在完成天使融资之前,一直都是他和小扎支付公司的营运资金。(难道,创业伙伴最好是个富二代?)


(图为:扎克伯格)

04

小扎第一个项目挂了,合伙人因此犯了“百亿美元的错误”

扎克伯格的第一个项目,叫做Facemash,一款将哈佛学生花名册的照片,上传到网上,供学生们进行相貌评价的工具。几个同学在宿舍中捣鼓了一阵子之后,2003年11月,这款工具上线,立即收到哈佛学生的热烈响应。 但这也引起部分同学的反感,《哈佛深红报》斥责网站“低俗”。 哈佛黑人女子协会和拉丁美洲女子问题组织这两个学生团队,都对小扎进行抗议(你们懂的!)。

 后果很严重,校方立即制止了这个项目,停止网站的运营,扎克伯格受到了“留校察看”的严重处分。(创业真冒险!)

这里有个插曲,扎克伯格的大三年级师兄乔·格林住在小扎隔壁,是Facemash项目的拍档。格林的父亲是大学教授,他认为小扎是个危险分子,要求儿子和他划清界限! 这个教授还告诫小扎:在学校要遵守纪律,免遭开除的命运。

 

格林是个听话的孩子,接下来扎克伯格拉他入伙做Facebook,各自投入1000美元的时候,迫于父亲的压力,他打了退堂鼓,拒绝了邀请,从此和小扎没了瓜葛。后来,他总是自嘲这个决定,称之为自己犯下的“数十乃至数百亿美元的错误”! (想发财,就别听你爹的!)

05

Thefacebook(最早的名字),不打无把握之仗

扎克伯格是个编程高手,Facemash偃旗息鼓后,他又为不同的团队做了12个项目。其中一段时间,他加入三个大四的师兄,创建“哈佛联谊会”,这是一个约会和交谊网站,三个师兄中包括一对双胞胎Winklevoss兄弟。这个事情并未干成,小扎后来干脆不管他们了,自己干自己的。 但这为后来埋下了祸根,2004年中,Facebook发展日益迅猛,Winklevoss兄弟开始起诉扎克伯格,他们坚持认为小扎剽窃了他们的主意。曾经有好一阵子,Facebook都被这个案件缠绕。

2003年秋,小扎又在哈佛参与Harvard Connection(后更名ConnectU)的社交网站开发。但是他很快就放弃这个工作,转而集中精力搞自己的Thefacebook,与ConnectU在2004年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并最终胜出。但是,ConnectU的创始人格林斯潘起诉小扎抄袭了自己,最终双方和解,FB花钱消灾。

 

大约在2003年~2004年初期间,小扎还参与了一个叫Friendster的社交网站。这个网站要邀请用户创建自己的“个人简介”,填写个人爱好、喜欢的音乐及其他相关资料,并链接到同站的朋友那里,其内核是帮助用户约炮,并风靡一时。与此同时,一个叫做MySpace的社交网站对公众开放,快速发展壮大

 

目睹Friendster成为现实,哈佛学生呼吁建立在线肖像集。 《哈佛深红报》这一次转变态度,支持这个创意,并且描述了如何设立类似电子花名册的方法。 就在严谨的哈佛人围绕这个事情的潜在法律问题,讨论不休时,扎克伯格已经悄悄动手在实现这个点子了。 事实上,第一次项目遭校方干预而失败,小扎并未死心。就所受的欢迎度而言,那个项目很成功。 他一直在寻找新的机会。受到《哈佛深红报》的启发(也许还有Winklevoss兄弟的更多启发),结合深入研究AIM用户在网上离开留言、幽默评价的启发,扎克伯格秘密锻造自己的新产品。

 

不同于不识好歹的格林,小扎的犹太人同学Saverin很喜欢这个点子,他投入同等的1000美元资金,占了1/3股份,加入了扎克伯格。 这个犹太人头脑灵活,在初期负责公司的业务和收入拓展。 虽然后来他和小扎反目,但他是扎克伯格最早的、唯一的、真正的Co-founder。

 

2004年2月4日下午,扎克伯格的Thefacebook上线了,这个网站允许用户创建自己的目录、上传头像,查找自己的朋友、朋友的朋友,勾画自己的校园社交圈子。

 

网站还有一个重要功能,就是允许学生创立社群、安排会议、发布聚会通知。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ly,网站把哈佛的课程选修功能放了上去,这样学生就能知道有哪个漂亮的异性好友(或好友的好友)选修了什么课程,从而决定自己是否选修此课了。

 

网站还开放了“捅一下”的调戏功能。所有这些功能,多为了让学生充分释放荷尔蒙。Thefacebook网站一下子在哈佛校园热爆了!(似曾相识? 您们看到了QQ的影子吗?)

 

在A轮融资之后,公司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是拿到域名。目前的www.thefacebook.com这个名字太长了。 他们找到www.facebook.com的域名持有人About-Face公司。 About-Face同意出售域名,但是要了一个高价,20万美金。 Facebook似乎对价格有些不爽,因此想用公司的股份来支付对价,但遭到对方拒绝! About-Face很高兴地拿到20万美金,却犯下数亿美金的错误。

 

我可以大胆推测:无论扎克伯格是否窃取和抄袭了那些网站,但他在参与其中的时候,一定从中受到了极大的启发。反过来说,FACEBOOK后来的成功,绝非偶然,因为扎克伯格在做FB之前,已经在SNS领域参与了如此之多的项目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有极多的观察和思考。 现在媒体往往一上来就吹嘘小扎是个辍学生,但我要说:扎克伯格更是一个有头脑、有准备的创始人! 创业如此,做VC投资何尝不也是这个道理?!

 前人说:不打无把握之仗!

06 

第一个雇员Moscovitz,不懂编程的CTO

Facebook上线3周,就拥有了6000名用户,非常活跃的用户。 业务拓展、网站运营和维护,都需要人手。室友达斯汀·莫斯科维茨(Dustin Moscovitz)自告奋勇,小扎于是雇佣了他,给了5%股份作为酬劳。

 Moscovitz是个天才!他本来的主要任务,是去其它校园推广Facebook,但他心高气傲,不甘于此。虽然对编程一窍不通,Moscovitz还是去买了编程入门书籍,从头学起,从模仿小扎的编程开始做起,这个天赋极高、才华横溢、善于管理的室友,很快就成为公司的CTO。 (英雄不问出处!)


第二个雇员是小扎的高中同学,亚当·德安杰罗(Adam D’Angelo)。这家伙也是个天才,他就读的是Caltech(不知道这个学校的请自己去百度,钱学森你总知道吧!),小扎聘请他来编程帮助添加新学校。

稍后,扎克伯格的另一个室友克里斯休斯(Chris Hughes)也掺和进来,成为网站的发言人,这个职务充分考虑了此人的口才和教养。

07

讽刺!扎克伯格不是Facebook的资深用户

扎克伯格在Thefacebook.com网站上的编号是4号(前三个是测试账号),5号是室友休斯,6号是Moscovitz。

但是颇为讽刺的是,扎克伯格并不很痴迷自己的网站,在他频繁登陆这个网站的时候,大多数时间他都不是作为用户去体验和玩耍,而是作为管理者在思考。(天生商业天赋!)

 

关于小扎不是资深用户的事情,作者重点讲道:“事实上,其他网站的创始人和早期的成员,也同样如此!” (你们同意吗?)

08
Y2M差点成为第一个投资人

最早有机会投资FB的不是霍夫曼和Peter Thiel那帮人,而是Y2M,一家校园广告代理商。早在2004年春夏之交,负责FB业务收入的Saverin,就找到Y2M,洽谈成几笔交易,帮助MasterCard在投放信用卡广告,拓展学生群体。

Y2M意识到这家网站的潜在价值不小,于是主动提出来要投资。 扎克伯格开出的条件是:MasterCard带来的广告收入至少要有2500万美元,他才会考虑此事,因此Y2M只能推迟投资事宜,后来再无机会。Y2M负责和FB打交道的主管Tricia Black此后要求加入FB。后来,Y2M的CEO JohnFees同意这位心腹爱将加入FB,Black成为公司的第一个销售副总裁,直至2005年4月KevinColleran加入并取代了她的职位。

09
让人又爱又恨的肖恩·帕克(Sean Parker)加盟,成为总裁

Thefacebook网站上线3个月之后,已经向数十所院校开放。由于Wirehog项目伙伴McCollum要前往加州的游戏商EA实习,Facebook的另一人合伙人D’Angelo也在加州就读,2004年6月,扎克伯格决定趁着暑期搬到硅谷去试试看,毕竟硅谷人才济济,那里才是美国创新的持续源泉和圣地。

除了上述原因之外,扎克伯格去硅谷还有一个因素:目前的几个伙伴都是学生,没什么经验,他需要经验丰富的创业牛人肖恩·帕克(Sean Parker)来辅佐自己。

 

Parker没读过大学,但出道很早,在互联网界辈分很高,是扎克伯格的半个偶像。早在1995年,15岁的Parker就在互联网业开始混世了。1999年,他加入肖恩·范宁(Shawn Fanning)一起创办Netpster,推出在线音乐服务,引起轩然大波,但这次合作似乎并不愉快,于是他被迫走人。离开Netpster后,Parker又创办Plaxo,提供在线地址簿服务,公司很快融得数百万美金。但是Parker生活放荡不羁,工作也非常随意,总是不按常理出牌,和投资人冲突日益扩大,最终他被投资人和伙伴解雇了,再度离开自己创建的公司。 (是个坏小子!)

 

早在两个月前(2004年4月),Parker在纽约偶遇扎克伯格,二人相互欣赏,相见恨晚。小扎早就对Parker有所仰慕,Parker早前创办的两家公司,其业务都和小扎对Facebook的规划有很强的关联性。 而Parker则被扎克伯格深深吸引,认为他有“王者气概”!

 

小扎来到加州,很快搞定Parker,将其招至麾下,给了其总裁的头衔。事实证明,这个决定无比英明。 Parker在硅谷人脉很广,懂得生活,很会PR,成为FB网站在硅谷的代言人,很快Facebook在硅谷就在硅谷的投资圈小有名气。 Parker还拥有超人的商业头脑,在谈判中手段花样百出,为Facebook的业务发展、尤其是公司的融资,立下汗马功劳。Parker加入团队,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的福利,团队可以随意使用他的宝马5系轿车。

 

引入Parker充满了风险和争议。 因为Parker本身就充满争议,他的历史污点很多,两次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,生活也不够检点。扎克伯格的外部朋友们觉得Parker就是一个定时炸弹,他们试图阻止Parker入局,但小扎坚持自己的决定。

 

引入Parker也带来了摩擦。Parker始终认为,小扎应该放弃Wirehog项目,他认为这个项目不光没有前途,而且还会有法律风险,Facebook作为提供关联服务的公司,可能会被牵扯进去。 小扎完全漠视Parker的意见,一意孤行。

 

2004年暑假结束时,FB的用户已经超过20万人,计划9月份再拓展70所学校。小扎和Moscovitz决定辍学,加上Parker和另一个成员,公司终于有了4位全职员工。

10
联合创始人Saverin提前出局

Saverin是公司真正的联合创始人。他为公司的发展,出钱出力。他不光持续不断地往网站投入资金,还为公司拓展广告收入。由于团队多数成员抵制过早和过度的变现,Saverin夹在广告商和公司之间左右为难,业务举步维艰。另一个麻烦是他一直呆在东部,没有和团队一起搬迁到加州,这让他和团队的沟通出现了更多的困难。 

他还和小扎一样,对公司的前途,并不确信。如果说小扎是通过Wirehog项目作为退路,Saverin则是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MBA,“不管公司有多么需要,我都会优先考虑学业”。 (犯了浑!)

 

Parker加入公司后,公司开始考虑对外融资,Saverin却成了拦路虎。在融资和公司运营两个方面,小扎和Saverin的分歧和争执不断,以至于小扎只能独自用自己的积蓄,购买服务器,维持公司运转。

 

为了扫清融资障碍,公司进行了重组:小扎持有51%股份,是公司唯一的董事;Saverin股份仍然是1/3(即34.4%);Moscovitz持有6.81%; Parker则持有6.47%;同时规定,Moscovitz和Parker入职1年后,持股比例翻番,因此会大大稀释Saverin的股份。

 

由此,Parker推动公司的融资走入快车道。加入公司不久,Parker就拉来Peter和霍夫曼,成为天使投资人。

 

后来,Saverin和公司翻了脸,对簿公堂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!

11
卸掉投资人霍夫曼的右手,挖来科勒成为FB军师和灵魂人物

和Parker一样,马特·科勒(Matt Cohler)绝对也是个异类。他在耶鲁大学毕业,学习音乐(你们一定记得,徐小平老师也是学音乐滴,哈哈哈)。毕业后在麦肯锡工作,在中国市场服务。后来他加入霍夫曼,为其出谋划策,在LinkedIn的早期发展中功不可没。霍夫曼投资FB的时候,他出席了相关的Presentation和会议,对公司印象深刻。他也想参与本次天使轮投资,小扎和Parker以公司融得超额为理由,予以拒绝。这难不倒科勒,他最终还是找到办法参与了天使投资。

在Facebook融得天使资金,又和红杉谈崩了Wirehog项目之后,扎克伯格和团队全力押宝到Facebook上。公司迫切需要更多高级人才,Parker于是找到科勒,说服他跳槽到Facebook。科勒看重Facebook的前景和股票价值,因此做了充分的工作之后,决定加入FB,做公司的战略管理,其实就是小扎的狗头军师!

 

由于科勒参与创建LinkedIn,且天生聪明,手腕极佳,又做过咨询工作,因此他的任务主要是做扎克伯格的“智囊”。他的加入,让FB的团队从此有了正规军!此前的团队成员,要么是学生直接加入,要么是争议颇大的分子。

 

28岁的科勒,在团队中最为老练。他头脑冷静,在FACEBOOK团队中拥有权威,他很清楚公司的战略方向, 成为公司默认的领军人物。在FB发展的早期阶段,在管理和运营上科勒一直都是公司团队的灵魂。(创始人最好能给自己找个军师,或者几个外部顾问!

12

Myspace威胁,FACEBOOK的应对策略

在FACEBOOK的发展过程中,最大、最持久的威胁之一,就是Myspace。2004年11月,Myspace初期的用户规模达到500万,是FB用户规模的5倍。

 两家网站的指导思想非常不同,FB是Myspace的逆向企业。 Myspace不对用户进行任何限制,而FB则严格控制用户的身份真实性、查看其他用户的权限,设置一些隐私保护等等。 FB的创建者们相信,用户将会更信任FB,更有安全感,网站更有秩序。

 

FACEBOOK早年始终坚守两个原则:用户注册必须是真实身份,且每个人只能有一个账号!而Myspace则类似于国内的各大社交工具的早年情况,用户可以注册无数个身份,真假难辨。FACEBOOK这两条原则,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那个坏分子的活跃度,但却占据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优势,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,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他/她在搭讪的对方,是个真人! 道理极其简单,越透明的东西,越能持久。

 

后来,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。 被一个多元化传媒集团吞并,意味着Myspace从此丧失了灵活性和创造力。FB举办了一场庆祝活动,最大的威胁解除了。Parker还代表公司给Myspace的CEO打了电话,表示哀悼,没想到对方根本不在乎,因为他们持有Myspace的股份很少!(CEO股份很少的公司,我不投! )

13

ACCEL注资大战:“我一定要投这家公司!”

在天使融资之后,FACEBOOK发展更加迅速。随着公司业务发展,FACEBOOK和资本界的接触,也密切起来。负责融资的FB总裁Parker,左右逢源,却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把各家机构玩的团团转。到2015年2月初,已经有12家VC,4家科技企业,1家报业集团,合计17家公司,对FACEBOOK伸出橄榄枝。 作为此事的注脚,KPCB 和Benchmark 在Friendster因为项目上吃尽了苦头,对SNS敬而远之,居然对FB毫无兴趣,不鸟扎克伯格! (这不妨碍两家继续成为牛逼的VC。 此外,VC和媒体朋友们,请不要迷信任何人、任何机构的神话!)

在潜在投资人中,《华盛顿邮报》条件最好,报价5000万美金的投后估值,并且不干预和限制管理层的经营,甘作“哑巴投资人”。撮合这门生意的,是这家报业集团战略投资部门高级职员Chris Ma的女儿,她是扎克伯格的哈佛好友。


谈判期间,公司为了应付服务器扩张需要,还从Western Technology Investment(WTI)借了100万美金的可转债,其转换条件是: 如果本次融资超过5000万美金估值,则按本次估值转股; 如果低于5000万美金,则按上一轮的500万美金转股。(WTI赚翻了!)


到了2005年3月底,《华盛顿邮报》自以为快要得手的时候,半路杀出程咬金。Viacom希望以7500万美元价格,收购FB,并与MTV.com合并。 但是小扎不愿意卖掉公司,虽然他可以由此获得3500万现金。 Parker故意透露风声给《华盛顿邮报》,为了对抗Viacom,报纸的老板Graham亲自出马,提高价格到投后估值6000万美金,投资600万美金,占比10%,双方就此商定了大部分条款。《华盛顿邮报》由此松了口气。 就在他们放松警惕,打算慢悠悠交割(closing)的时候,又一个程咬金杀出来。


ACCEL PARTNERS早年曾是美国最负盛名的VC机构之一,但是近年来乏善可陈,没什么明星项目,其最忠诚的LP哈佛大学甚至要抽逃资本。 奄奄一息的ACCEL PARTNERS试图通过投资社交网络,重整旗鼓,而FACEBOOK让他们看到了希望,ACCEL老大Jim Breyer认定这是ACCEL的救命草,志在必得,“我一定要投资这家公司”!


经过来回试探,ACCEL对FACEBOOK终于有了谱。为了击退其它竞争者,ACCEL开出了投后1亿美金的价格。 对于一个由20岁的辍学CEO领导、只有7名员工、年收入不到100万美金的公司,这可真是一个天价!但这可能也是本世纪初以来,全球最划算的一笔VC投资了(哪位请计算一下MIH的回报,以IPO时点市值计算)。


到这个时候,一切潜在的其他投资人,都注定了完败命运。但是,扎克伯格却非常不安,他哭泣起来,因为他已经答应了《华盛顿邮报》的条款。 他直接给《华盛顿邮报》的老板Graham打电话,说明情况,乞求指示。期间,ACCEL的老大Jim似乎感到内疚(也有可能是怕这家最牛的报纸对ACCEL发飙),建议这家报纸和ACCEL一起共同投资这个案子。可是Graham认为价格过高,且认为Jim只是在表演罢了,因此婉拒这个提议。毕竟,Graham是个宽宏大量的长者,他“建议”小扎选择ACCEL而不是自己! 他还原谅了扎克伯格,而且答应做他的私人顾问。扎克伯格如释重负。这就是公司的A轮融资。


ACCEL发掘FB项目的功臣是Kevin Efrusy。 但是到了快签约的时候,扎克伯格却要求ACCEL老大Jim Breyer亲自坐在董事会上(正如同我们投资上深圳光峰光电时,李博士要求阎焱先生担任母公司董事一样,而VIE架构下的其它公司的董事职位,都是由我担任的)。Efrusy虽然很不爽,却也没有办法。 Jim决定接受这个条件,但作为交换,他要求自己跟投100万美金到FB,扎克伯格爽快地答应了!


这一段落,学到的最大lesson,就是对于自己判定牛逼的项目:(1)不要怕贵;(2)契而不舍;(3)不要迷信任何所谓的投资牛人,好项目一定只有两三个毛人能看得懂,往往争议极大,absolutely controversial!


未完待续